【资料图】
□刘思言(华南理工大学)
近日,两名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在国内视频平台发布日本广岛美食测评视频,期间聊起广岛原爆事件,称对此事同情不起来。该言论在日本引发争议。同时,由于2人自称领取了广岛当地的“和平文化”奖学金,日本网友呼吁取消2人奖学金和学位证书,广岛当地议员发文称“无法接受,将追查到底”。(4月11日 椒点视频)
广岛原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次重要的事件,原子弹的威力给日本人留下多年的伤痕。迄今为止,日本仍是唯一一个被核打击的国家。日本人将自己置于“战争受害者”的位置,建立广岛和平纪念馆,向全世界发出“反核”“和平”的呼吁。但也如视频中的学生所言,他们在以受害者身份呐喊战争的疼痛时,同样也应该直视这颗原子弹投下的原因。
在投放原子弹之前,盟军曾制定一次代号为“没落行动”的计划,这是二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登陆计划,甚至远超于诺曼底登陆。根据在日本之前进行的战役的经验,此次登陆盟军伤亡人数估计达到数百万,日本军民死伤可能数倍甚至十倍于此(Frank《没落行动》)。日本拒绝《波茨坦公告》中投降的要求,甚至动员全日“宁为玉碎”,美国为了减少盟军的伤亡,加快战争的进程,对广岛长崎进行原爆,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减少了日本军民的伤亡。
因此广岛长崎原爆事件,其发生有一定的历史条件。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被侵略者应当一直反抗至战胜帝国主义为止;日本军国主义主动挑起战争,广岛长崎的原爆,他们当然要承担其后果;战争中不可避免平民死伤,这笔账也该算在战争发动者身上。
但就算原爆存在其合理性,平民百姓却承受了巨大的代价——两颗原子弹带走广岛长崎近三十万人生命,之后也有不少人受到核辐射带来的伤害。这三十万人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牺牲品,应该被怜悯和同情;这种为减少战争伤亡而让另一些人付出生命代价的做法,和哲学问题中的“电车难题”颇为相似,难以评论其选择的对与错,但无论“列车”最终驶向哪一边,我们都为逝去的生命默哀。
视频中两名学生的发言无疑是站在理性的角度肯定了战争的残酷,而同时作为曾被日本军国主义侵害过的中国人的后代,“无法同情”也无可厚非;但若站在广岛原爆下的受害的普通百姓角度上看,他们和我们的先辈一样都是战争的受害者。
其实“战争受害者”和“战争加害者”并不是完全矛盾的两个身份,正如广岛原子弹遇难者纪念碑上刻有一句话:“不重复过去的错误。” 这句话既是警示后人反核、反战,也是对曾经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反思。广岛长崎的原爆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但这并不是无辜民众遭受原爆的理由。
所以不管是“战争受害”亦或是“战争加害”,都应该在回忆战争苦痛时汲取教训,深刻反思。怜悯之情和理性反思二者并行,正视历史才能面对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