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春为岁首,农为行先。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2月13日发布。其部署的首项任务是“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抓好春耕备耕,是确保全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关键。“五年看三年、三年看头年、头年看首季。”立春后,省上领导也多次在会上强调,以开局就要有决战的必胜信心、以起步就要有冲刺的昂扬斗志,迅速掀起春季农业生产热潮,确保农业生产实现首季“开门红”。
万象“耕”新,续写陇原“春天的故事”
立春已过,大地回暖,如意甘肃的春耕备耕将由南向北、从东到西陆续展开。
陇原大地春耕备耕忙
据悉,入春以来,全省农业农村部门迅速行动周密部署,规划布局行动有力,全力推进春耕备耕各项工作,为实现“开门红”提供了关键支撑。截至目前,各地已储备化肥153.4万吨、种子157.3万吨、农药2281.9吨、农膜12万吨、有机肥695.5万吨。
加之冬前苗情好于去年,监测显示,今年冬小麦旺苗、一类苗分别增加了2.4%、17.3%,苗情长势好于上年同期。
农事不等人,立足“早”快
陇南是我省最早迎来春天的地方。
2月14日,徽县泥阳镇现代农业(蔬菜及食用菌)产业园温室大棚里春意盎然。水萝卜、蘑菇、木耳等蔬菜长势喜人,乡亲们正在大棚里劳作,一幅“春耕图”跃然眼前。
春耕备耕历来是农业生产的“重头戏”。产业园负责人辛亮介绍,每年该园都把“春耕”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早储备、早行动、早落实,以园内水萝卜种植为例,目前成品已陆续上市,由于口感好、销量佳、价格美,错茬上市独占鳌头。
正在采菇的王爱琴(右)和伙伴
“立春(2月4日)之后大伙陆续开始入园开工。制棒、培育、储存、采摘……这些普通流程都是了然于胸,加上就在家门口上班,挣钱顾家两不误。”正在采摘蘑菇的村民王爱琴说,产业园的收入高了,大伙的收入肯定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在徽县冬小麦绿色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三架直径约1.5米的遥感飞机往返低飞,在小麦宽幅均播示范田里施肥。县农技中心主任杨晓辉介绍,小麦宽幅沟播技术全名叫小麦宽幅沟播高产机械化播种技术,使用农机进地可一次完成铡切、分离、碎土、施肥、播种等多项作业工序,提效率,降成本,增加作物产量,提高整地播种质量,同时作物还具有显著的抗旱、抗寒、抗倒伏等抗逆作用。
徽县冬小麦绿色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试验田一角
杨晓辉指着眼前的冬麦说,目前该基地分为四大区域,总面积1.01万亩,其中核心试验区100亩。发展兰天、中植、天选、中粱、伟隆等5类冬小麦品种1000亩,发展优质新品种繁育2200亩,发展新品种及宽幅匀播等绿色高质高效新技术6800亩。
与此同时,基地采取“农技+种子+科研院所+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的模式,全面落实“六统一”(统一试验示范品种布局,统一开展秸秆机械粉碎还田、统一施用高效新型肥料、统一规格化种植、统一田问管理、统一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措施,成为技术研究的中心、乡亲们培训的课堂、总结集成模式的基地、了解前沿技术的窗口。
人勤春来早,陇南当下的“农事”只是全省春耕的一个缩影。
“春为岁首,农为行先。”在刚刚结束的全省春季农业生产工作现场推进会上,省农业农村厅相关领导负责同志多次强调,我省春播粮食面积约占全年的四份之三,必须把春耕备耕这个关键抓得紧而又紧,才能为高质量完成全年任务赢得主动。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狠抓任务落实,确保一亩不少。
科技来助力,立足“慧”种
“这台犁地机乡亲们称它为‘两头忙’,不用掉头就来回翻地。”“这台是马铃薯膜上播种机,用起来省时省力。”“这台是自走式精量穴蔬菜幼苗播机,一个人操作,简单实用。”……
2月14日,在徽县银杏镇马庄村“丘陵山地研制生产和引进示范的典型农业机具”观摩现场,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张恩贵向前来观摩的全省农业、农技部门同仁一一讲解我省最新研制或引进的农机设备。
遥感飞机田间作业
张恩贵介绍,农业机械化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抓手和基础支撑。近年来,该站结合省情实际,广泛开展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集成主推技术,遴选适用机具,打造典型样板,总结成熟经验,有力支撑乡村产业发展。
尤其是结合春耕、三夏、三秋等关键节点,按产业、分区域统筹举办各类示范推广活动,让农情人员、乡亲群众看得到、摸得着农业新技术带来的便利高效。此外,还牵引多方力量办好农机推广“田间日”活动,一方面促进地方农机技术人员、新型农民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另一方面也加快了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与装备的推广应用。
成县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说,去年该社购买了两台中药材整形微垄施肥双膜穴播机,在使用过程中,感觉性能比较优越,操作也比较灵活,今年准备再购置一台,打算扩大面积带动更多的种植户增加收入。
张恩贵介绍陇南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
春日胜金,应时而作。农机适配,种粮省力。
在临洮县北乡,乡亲们正驾驶着农机纷纷忙碌在大棚农田里。石新民(音)是石郭家村农户,连日来他驾驶着小型起垄机在棚内有序作业。
不到半个小时,石新民就种植了两棚花樱萝卜。他说,运用这种小型农机,灵巧适用效率高不说,还能保障地里(土壤)透气性、苗间间距和深度。据其介绍,目前该村已有200余亩大棚花樱萝卜播种到位。
农机“提档”助力,共绘陇原“春耕图”。正如省上相关领导所讲,各地要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借助数字化、智能化为农业科技赋能,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推动智慧农业发展,让乡亲们由会种向“慧”种转变。
奏响春耕曲,立足“沃”野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最为关键的就是“打好春播春管第一仗”。
本月初召开的“全国春季田管暨春耕备耕工作视频会议”要求,各地要紧盯不放抓好春管春耕各项工作,抓实抓细小麦油菜田管,全力稳住大豆面积,集成组装大面积提升单产,奋力夺取夏季粮油丰收,为稳增长、稳物价、增信心提供坚实支撑。
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对于春耕备耕,全省春季农业生产工作现场推进会提出,当前全省农业农村部门将按照中央和省上的部署要求,坚决完成粮食播种任务,抓好农资调度和供应,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撂荒地整治,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强化农业防灾减灾及持续抓好“菜篮子”稳产保供,全力夺取首季“开门红”。
——粮食播种。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和黑膜马铃薯,确保在春播期间完成700万亩以上顶凌覆膜。高度重视大豆油料生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实现油料产能提升。
春耕种子储备(部分展示)
——农资调度。专人负责,第一时间掌握春耕农资需求,密切关注农资市场走势,切实摸清底数,及早做好种子、化肥、农药、地膜等农资调剂调运,解决供应难题,做到不误农时。
——高标准农田。力争3月底前形成投资6亿元以上,建设50万亩以上;6月底前资金拨付和项目建设进度均超60%。
——撂荒地整治。按照宜耕全耕、不漏一户、不漏一块的原则,重点将具备条件的撂荒地优先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整山系、整流域推进整治。春耕期间完成整治任务70%以上,年底前全面完成剩余约100万亩的撂荒地整治。
——技术服务。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及时有效开展技术服务和培训指导,分区域、分类型、分苗情精准施策。
——防灾减灾。加强灾害天气的预警预判,严防春季可能出现的干旱和“倒春寒”灾害,提早落实防灾减灾措施。没有灌溉条件的山旱地,提早调度储备水源。
运好互联网直播销售农产品
——“菜篮子”稳产保供。用实的措施推动“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鼓励农户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农超、农校、农企对接,建立稳定供销渠道,确保“菜篮子”产品能产得出、卖得掉,并且卖上好价钱。
开局主动,“三农”向好。正如省农业农村厅一位负责人所言,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在春天播种希望、辛勤耕耘,再加上科学统筹、未雨绸缪做好各项工作,才能迎来夏秋丰收丰产。